舌尖上的元江白族
2020-07-21 10:01:37

每个人舌尖上都有妈妈的味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家乡的情结,这个情结的大部分,和童年的味觉记忆有关。儿童时期的饮食习惯会影响人一生的饮食习惯,因而影响一生身体发育和健康。因此,一个母亲的饮食习惯将影响一个家族的兴衰。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饮食方式非常重要,关乎着社稷的兴衰,民族的昌盛。

元江白族集中居住在因远镇的一甲、二甲、三甲、安定、北泽、沙铺、奔扛等9个自然村,总人口6000余人,是一个具有勤劳朴实、睦邻友好、热情好客、知书识礼、尊老爱幼之良好道德风尚的民族。据史料记载,元江境内的白族是由居住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白族先民因战事、经商等原因迁入。今因远村南、北各一华里许的“系马桩”、“南岳庙古柏”和“倒栽树”等古物,相传就是古代白族驻师牧马的文物标志。元江白族素有“不求金玉装满柜,但愿儿孙个个贤”的传统价值观念。白族村民以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著称,曾有“元江白族一个鸭蛋吃七七四十九天”说法,有人因此认为白族人小气、吝啬,这其实是一个片面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白族人家对修桥铺路、挖沟引水、集资办学、救灾济穷等社会公益事业热心相助、慷慨解囊,对客人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解放前,9个白族自然村的庙堂、宗祠等古建筑就达102处,具有代表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妙莲寺。白族村寨通过捐资建设的公共设施数量很多,即使是在经济发展得较好的今天,也是难以做到的。在教育方面,白族人家遇到任何困难都要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学,因此,从古到今,其崇尚知识、重视教育的习俗为历代元江人所称道,尊师重教在白族地区蔚然成风,村民对严格施教学生的教师十分爱戴和敬重,参加工作也以当教师为荣。从晚清至今,元江白族中曾出现过一些一家数代执教的“教育世家”。 民国时期,元江县出现的大学生中因远白族就占一半以上。据新编《元江县志》记载,解放后(1949-1987年)因远白族的大学生数分别超过了元江县其他民族的大学生数,若按当年的白族成年人口计,每8个成年的白族人中有大学生1人。在近几百年的岁月里,元江白族虽然人数较少,但依旧保存了自身的民族特色,是什么样的饮食特色让元江白族成为一个知书识礼、勤耕善织、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民族呢? 在元江白族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下面,让我们以元江白族的传统婚丧嫁娶特色餐饮——八大碗、六大碗为题,剖析元江白族的民族特性。

元江白族的传统婚丧嫁娶特色餐饮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八大碗”、“六大碗”,不管是 “八大碗”还是“六大碗”,菜谱由红烧肉、肉丸子、酥肉、笋子、粉丝、木耳、花生、豆腐、冬瓜白菜(山药白菜)中的六样或八样菜组成,其中:红烧肉、笋子、粉丝、木耳、豆腐、冬瓜白菜(山药白菜)是必选菜。另外,每个四方桌配两碟酸菜、两碟酱油辣椒蘸水,呈对角线摆放,确保每个客人都可以方便取食,并配相应的酒水。同时,嫁娶婚宴还用红纸包一包(八点)槟榔,在酒足饭饱后每人发1点,用做消食。宴席现场还专门安排女性长者专门负责抓酸菜、倒酱油、加辣椒。那么,元江白族的宴席饮食有什么特点,并蕴含着白族先民怎样的聪明才智呢?

一是菜品搭配科学。菜品里有肉有菜,搭配合理,食材丰富,一年四季都有,可以提前准备,耐储存,食源取得容易。在菜谱的安排和烹调上,融入了白族人民勤俭持家和热情好客的智慧元素。在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彰显着元江白族深厚传统。

二是烹调科学,确保食品安全。八大碗、六大碗在烹调上,以煮为主,由于煮的烹调方式能保证食物充分熟透,且进行了高温杀毒,因此,确保了群体就餐时食品的安全,在元江白族的历史上也未出现过群体的食品安全事故。为确保食品安全,群体宴席一般不用凉菜,即使是元江白族传统的名小吃凉米干、凉粉也不列入其中。

三是标准统一,禁止互相攀比,维护社会和谐。嫁娶婚宴一般是用“八大碗”, 丧宴一般是用“六大碗”,也可以根据主人家经济条件确定是用八大碗还是六大碗。在困难时期,也坚持了这个标准不降低。如果出现特别贫困的人家无法按照这个标准举办宴席的,白族人家则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自觉增加礼金和大米,并送上一炸豆腐,确保最贫困的人家也能够举办宴席后还有结余,因此,白族村庄不会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贫富差距大的现象,保持了社会和谐。

四是崇尚礼仪。白族人就餐很讲礼仪,一般要让长辈坐在上席,晚辈依次坐在两旁或下席位,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值得一提的是,丧宴一般是用“六大碗”也体现了元江白族厚养薄葬的良好殡葬习俗。在婚丧嫁娶就餐位置安排上,在避风、凉爽、舒适区设置外客区、贵宾区,有专门的类似桌签的座号标记,并有专门人员负责接待,就餐时给予优先安排,只有外宾、客人坐下后,本村人才能坐下、吃饭。

五是具有开放性。槟榔是白族宴席上不能少的“菜”。因远虽然不产槟榔,但元江白族地方的男女老少都有嚼槟榔的习惯,将槟榔入口细嚼,其色渐呈殷红,染唇如丹,红潮阵阵涌上面颊,像喝醉了酒,具有消食和护牙作用。这一现象也证明了元江坝子的傣族与白族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傣族与白族之间经常以物换物、拜弟兄,傣族用特产的槟榔、酸角、芒果换白族的泥鳅、黄鳝,互相走动。同时也反映了白族容易接受外来事物的特性。

六是“奢”与“俭”并存。宴席上,每桌安排一个白族妇女负责“看碗”, “看碗”的人负责为这桌人添菜,保证就餐期间所有的菜都是满的,如果出现“光盘”现象,则被认为是“看碗”的人失职,因此,客人酒足饭饱后,宴席上的菜品还是满满的,让人感觉到主人家热情好客,与平时“一个鸭蛋吃七七四十九天”的“吝啬”相比,显得十分“奢侈”。 这是由于婚丧嫁娶邀请的客人多,难于精确计算参与就餐的人数,为确保接待周到,主人都会多准备食物,一般情况下,都会剩余很多食物,以勤俭持家著称白族人家又会怎么处理这些食物呢?宴席结束后,帮忙的人(一般是负责洗菜的人)就会将餐桌上剩余的食物收集到几个大盆中,并进行充分搅拌后,按照参与帮忙人员名单,每家分一份送到家里,主人家以此来感谢参与帮忙人员。因此,一道体现白族勤俭持家、杜绝浪费的特色美食——“酸汤”产生了。

“酸汤”为什么不列入八大碗、六大碗?因为它是由八大碗、六大碗的混合而成的,因为是“残汤剩菜”,所以是上不了宴席台面的,但它却成为了白族人家非常喜欢的一道美食。在那个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酸汤”养育许多白族莘莘学子,成为许多在外白族儿女永远想念的味道。即使在今天,许多在外的白族儿女在接到宴席邀请时,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回去参加宴席,除了亲情的牵挂外,还有对“酸汤”魂牵梦萦的牵挂。

为什么酸汤那么受人们欢迎,成为了白族人家最爱的一道美食呢?因为“酸汤”里的食材十分丰富,红烧肉、酥肉、笋子、粉丝、木耳、花生、豆腐、冬瓜白菜(山药白菜)等食材加上酸菜、酱油等调料,每次食用前的充分翻煮使得各个食材的味道得到充分释放和发酵,在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下,“酸汤”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形成了散发着浓郁酸香味的美食。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和时间的精妙运用让“酸汤”既没有红烧肉的油腻,又让笋子、粉丝、木耳、豆腐等食材的鲜香通过发酵调出鲜味,因此,宴席后“残汤剩菜”成为了白族人家舌尖上的一道妙不可言的盛宴。

那么,“酸汤”里蕴藏着白族人民怎样智慧?一是荤菜以猪肉为主,不用牛、鱼、鸡、羊等带腥味等食材,确保大多数人都接受,同时确保酸汤纯正的味道。二是由于以菜品煮为主,不采用炒、炸等烹调方法,确保食物熟透,并加以猪肚、粉肠、韭菜、葱、小粉勾芡的盖头,对各个菜品进行调味,各个菜品的味道跳跃不大,总体味道协调,食物混合后,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各种食物的鲜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三是从卫生的角度来看,客人们吃过的食物会存在病菌的传播,但由于酸汤在食用时充分煮透,起到高温消毒的作用,同时,多次加温为食物的发酵产生美味提供了条件,成就了一道安全、卫生的美味。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现代元江白族的传统婚丧嫁娶宴席的菜品在原来的菜品上增加了清汤鸡、黄焖鸡、牛肉汤锅、红烧鱼、凉米干、烤鸭等等菜品。或许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或许是食材改变了,但许多在外的白族儿女还是非常想念那梦中“酸汤”的味道,那条悠长的小巷,门前静静流淌的小河,想念家乡的味道……

关闭